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洁文化
楹联劝廉
发布时间:2016-10-08  来源:南粤清风网  浏览次数:433

         楹联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别具风采的一朵奇葩,它将历史、地理、政治、宗教、文学、书法、篆刻等方面的知识熔于一炉,或写景、或抒怀、或寄兴、或隐意,以其凝练工整的文字、精巧灵妙的情思、新颖独到的意境、丰富多彩的手法等,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举楹湖海间,联镌山村处”,我国的楹联佳作,琳琅满目,浩如烟海。其中有不少是劝说为官之道和“官德”要勤政事、兴群言、慎举措的廉政楹联。如“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国家,何必争多得少得”,就是胡耀邦同志根据河南南阳武侯祠的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所作。话白理不浅,言奇寓意深,劝廉联多是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字里行间充满期待和劝勉。像山西平遥古城县署大堂的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联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不诌文不嚼字,却一看便可知其义、懂其意。“做官前是百姓,吃穿靠百姓,欺民就是欺官;得一官不升鸡犬,失一官不失人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联与另一幅提醒警戒联“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在平遥古城还有一幅楹联读起来妙趣横生: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据说此联看似平淡,细看却可发现联中“愧”字少了一点,而“民”字多了一点,原来其隐意是,请对民多一点爱,少一点愧,出此联者真可谓用心良苦。据说清代孙寄圃曾撰联劝勉儿孙要廉洁勤政,努力提高品德修养,其联云:甘守清贫,力行克己;厌观流俗,奋勉修身。同是清代,有个姓潘的山东人在江南某地当县官,上任之初,其父也撰赠一联,“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告诫儿子做人应宽厚仁慈,与人为善,不可见利忘义,为非作歹,人间自有王法,否则到了那时,才醒悟到泪酸血咸,头有青天,悔之晚矣。

 

        节俭是一种美德,希冀勤俭节约、修身养性的对联更是不计其数。以笔者张姓为例,训勉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对联随处可见。如江西省万载县张氏训联:忠厚近鲁愚,毕竟传家在是;勤俭似艰苦,须知奋进由斯。梅州市丰顺县建桥围张氏训联:为创业、守成人,都须处处关心吾辈,可禀斯言,方可期荣宗耀祖;理读书、耕稼事,总要时时立志尔曹,能遵此意,便堪称肖子贤孙。这些对联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对后世寄予殷切期望。“八德忠列上,百忍孝为先”;“世守百忍之训,家垂两铭之风”这两副对联与张姓“百忍堂”有关,说的是为人要胸襟坦荡,宽宏大量,都是促醒后人要养德积善,反映的是修身的一种准则,人生的一种境界。

 

        观廉政楹联,品廉政文化,不但可以领略劝廉楹联的奥妙,更是接受道德、良知和倡廉教育,确实值得一读。如劝克已奉公的“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已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劝清廉寡欲的“克去私心当如斩钉截铁,养成静性要似止水澄波”。劝做官先学会做人的“不求当道称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劝别因贪受羁的“鱼因贪饵遭钩系,鸟为衔虫被网羁”。劝当官为民做主的“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等等,皆意境非同,文采娱人,别具情趣,不失为廉政楹联中的上乘精品。(梅州市平远县纪委宣教室张学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