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献资料 >> 他山之石
湖南在推进廉洁文化建设中传承红色基因 引导党员干部奋发作为
发布时间:2020-11-02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浏览次数:1156

124569.jpg

湖南省常宁市以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萧石月的革命事迹和廉政故事为主线打造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图为10月27日,该市兰江乡党员干部来到萧石月故居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听工作人员讲述萧石月“从小立大志,要为布衣打天下”的故事。周晓华 摄

  本期看点

  湖南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湖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推进廉洁文化建设中注重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引导、督促广大党员干部开拓进取、奋发作为。坚持用红色基因助力党建工作,引领党员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运用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激励纪检监察干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打硬仗、善打胜仗,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

  10月25日,湖南省湘潭市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内,一个立式玻璃陈列柜前,一位胸前戴着党徽的年轻人半蹲着,指着陈列柜里一件满是补丁的睡衣,给他的孩子讲述衣服背后勤俭节约的故事。

  这件白色睡衣已泛黄,领子、衣袖、前页、下摆等处满是补丁,竟有73个之多。

  “这几乎看不出原来是什么布做的了。”前来参观的湘潭市纪委干部冉春雷深有感触地说,“反对浪费、抵制‘四风’,我们应向伟人学习。”

  在湖南这片红色热土上,历史上有无数英雄儿女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用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凝聚成红色精神。这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开拓进取、奋发作为的强大动力。

  党建引领脱贫 帮扶帮在点上

  用红色基因助力党建工作,引领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深入基层,帮扶帮在点上扶在根上。

  汝城县滁水河畔,一座白墙黑瓦、湘南民居式的红色文化专题陈列馆依水而建,门楼上“沙洲村”三个红色大字异常醒目。

  这里是“半条被子”精神的发源地。86年前,发生在三位女红军与徐解秀老人之间的温暖故事,不仅教育了这里几代人,更激励着这个贫困县的党员干部与贫困户齐心协力脱贫攻坚。

  马桥镇烟竹村贫困户贺海江早年离异,女儿因丢了出生证无法上户口、上学就读。一家人挤在残破的危房里,靠老人孩子捡拾垃圾的微薄收入支撑生活,贺海江却不事劳动。身边人接连脱贫,他们家却毫无起色。

  “要脱贫,先要‘治心病’。”无数次上门走访后,汝城县纪委驻烟竹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朱中洲找到了“病根”,想办法帮贺海江为孩子上户口、办入学,申请危房改造指标……看着扶贫干部为自己奔波,贺海江的思想渐渐转变,主动提出要去打工挣钱。如今,他的女儿已入学就读,一家人搬进了明亮的新房,远在宁波打工的他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朱中洲说,徐解秀老人的这番话对全县的扶贫干部影响都特别大。

  如今,“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已成为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汝城干部始终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发扬着“半条被子一条心”精神。现在的汝城县,不仅摘掉了穷帽,更成了红色旅游胜地。

  93年前红军“支部建在连上”的精神同样为革命老区脱贫注入了红色力量。

  2014年,炎陵县有贫困人口8164户2676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6.57%。大多数贫困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水电等基础设施缺乏,脱贫压力巨大。

  “支部建在连上”,党旗飘进村里。炎陵县委选派120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包村”脱贫,全县各单位党支部、4000多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结对帮扶。在县纪委监督下,扶贫干部立下不胜不归的“军令状”。

  “我们要加快经济发展,一定要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牺牲在扶贫岗位上的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曾这样说。

  在红色基因引领下,一场围绕“造血”产业而展开的脱贫攻坚战就地打响。因地制宜,扶贫干部带领大家发展黄桃产业,开垦荒山、培植苗木、筑路修桥、送技术上门、帮忙寻找销路……现在炎陵县共有66.4%的贫困人口通过种植黄桃,人均年增收9000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

  脱贫后,红色精神依然在传递,已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红色“发动机”。

  筑牢信仰之基 转作风促作为

  在党风廉政教育中运用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督促党员干部转作风善作为。

  在英雄向警予的故乡溆浦县,脱贫后的北斗溪镇茅坡村如今远近闻名:洁净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花瑶民居,参观者络绎不绝的研学基地,秀美的田园风光……谁能想到,美丽的茅坡村三年前却是另一幅景象?

  “那时候村里环境差、没产业,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党支部书记梁杰告诉记者,当时村民人心不齐,干什么事都有人反对,村里党员不少,组织凝聚力却不强,自己曾丧失带领村民致富的信心和动力。

  在溆浦县,基层党组织一度软弱涣散,党员干部作风懒散等情况并非个例,一些村甚至发生村干部用村集体资金大吃大喝、给村民办事收取“好处费”等违纪情况。为转作风促作为,溆浦县纪委以向警予故居等本地红色教育资源为依托,对党员干部开展廉洁教育。

  “参观向警予故居给我的触动很大。”梁杰说,听了向警予少年时代就立志拯救国家民族,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后,深感自己连为群众办点事都畏难,与英雄相比差距太大。

  回到村里,梁杰带领村“两委”内抓组织生活、外抓服务群众,建立农村合作社、发展土鸡养殖产业、建设研学基地……茅坡村焕然一新,获评湖南十大文旅特色小镇驻地村。

  红色基因筑牢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使优良作风转化成了积极作为,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在贺龙元帅的故乡桑植县,“一份入党登记表”的精神则帮助许多“摔倒”的干部找回初心。

  2019年4月,桑植县住建局干部明智勇因在南坪村“阳光院”项目竣工验收中违反工作纪律受到处分,之后便一蹶不振。“原先工作很积极,受处分后有了思想包袱。怕别人指指点点,怕再犯错。”明智勇坦言。

  为了帮像明智勇这样的党员干部重新“站起来”,县纪委定制红色文化套餐,推出《一份入党登记表》等精品微党课,并组织重读入党申请书。

  “在党的军队生死存亡的关头,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引诱,贺龙元帅坚定地选择了共产党。相比之下,自己犯过错误就爬不起来,算什么?”明智勇说,微党课上听了《一份入党登记表》的故事,再重读入党申请书,心里的疙瘩解开了。他主动申请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工作,决心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燃烧青春。

  发扬斗争精神 善打硬仗胜仗

  在反腐败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基因激励着纪检监察干部敢打硬仗、善打胜仗,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

  9月29日晚11点,刚刚结束一项工作的道县监委委员熊立有并未回家,而是朝办公室走去。

  “趁热打铁,准备明天的调查谈话提纲。”熊立有边走边对记者说,为了能尽快突破手里的案子,专案组所有人日夜奋战。

  道县是“断肠明志”的红军师长陈树湘壮烈牺牲的地方。县纪委根据陈树湘和红军34师的英雄事迹,组织编排了《忠诚》《红军墙》等节目,让英雄的精神走进廉政课堂。

  “英雄精神的浇灌,让纪检监察干部敢于斗争、善打硬仗。”永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代主任陈刚告诉记者,市纪委监委连续啃下了多个难啃的“硬骨头”。

  在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萧石月的故乡常宁市,流传着他那“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英雄事迹。

  “为了实现革命的理想,何惧枪林弹雨风雪冰霜,这最后一颗子弹将留给我自己……”9月25日,在常宁市纪委监委举办的“宜水清风”讲堂上,以萧石月生平事迹为主线拍摄的廉政歌剧《明月心》令观看的党员干部无不动容。

  《明月心》是常宁市廉政教育课上的必选内容。萧石月“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的身份,引发全市纪检监察干部的共鸣。他们将敢打硬仗、勇于奉献的精神,发扬在反腐败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战场上。

  常宁市纪委监委与市公安局联合查办一起黑恶势力犯罪团伙案和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案件,纪检监察干部吴杨昊与几名民警奉命前往团伙头目躲藏的一处车库。面对犯罪嫌疑人的持刀抵抗,吴杨昊奋不顾身,一把抓住嫌疑人拿刀的手,与民警一道将犯罪嫌疑人制服。

  记者问他:“如果慢半拍,刀砍下来怎么办?”吴杨昊笑着回答:“我当时想,拼着自己受伤,也不能让他们跑出去再祸害群众。”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期间,常宁市打掉了黑恶势力团伙10个,市纪委监委严肃查处了1起公职人员参与非法放贷涉恶案件和2起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案件,捍卫了公平正义。